中国农药
主办单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1415 人次
 
    本刊论文
中国农药“中国创制”

农产品安全向来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但近年来,从“涂药黄瓜”到“毒豇豆”,从“毒韭菜”到“毒生姜”…… “农药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对农药有些望而生畏。人们对自己“舌尖上的安全”忧心忡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但就像没人会因为车祸呼吁“禁用汽车”一样,农药不可能禁用。因为没有农药,饥荒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农药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近日,国家绿色化学农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就与六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提议,呼吁建立“国家农药创新和应用专项”,促使我国农药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的动植物保护水平和竞争力,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
  而在“鱼米之乡”湖南,早已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在引领我国新型农药研发的道路上奋斗多年,并且已经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创制”的原始创新之路。
  1993年10月,农用化学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化工研究院组建,两年后通过了原湖南省科委的验收并正式授牌。在湖南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欧晓明博士看来,实验室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农药从仿制走向创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缩影。
  成立之初,实验室走的是一条仿制的道路,成果多是仿制国外的农药产品。这些成果不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都是传统农药,存在毒性高、用量大、残留长、难分解、对环境和施用人员影响大等缺陷。
  而新农药的创制存在成功率低、开发周期长、投资大、涉及学科多等特点。“目前需要花8至10年时间,投资1至2亿元美金,才有可能从10万个以上化合物中成功筛选和开发出一个农药新品种。但那时实验室刚创建,科研人员、资金、设备都非常紧缺。别说1个亿,就连拿出10多万元买一套农药分子设计软件的钱都没有。只能先走仿制的路子。”欧晓明说,“但仿制只是权宜之计,原始创新才是最终目标。”
  没有科研经费,就整合市场,向市场要经费。1994年,湖南化工研究院发起组建了湖南省首家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该公司在上海成功上市,成为沪市湘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湖南海利的成功不仅加快了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为实验室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国家科技部和湖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和生物活性筛选,于1999年发现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杀虫剂新品种硫肟醚,试验代号为HNPC-A9908。欧晓明回忆起那时大家齐心协力进行科研的场景,无不感慨地说:“实验室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湖南省乃至全国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品种零的突破,大家为此都憋着一口气。那段日子,实验室主任王晓光和大家一起天天守在实验室,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分子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没想到这一守就是6年。”
  实验室副研究员刘曙东介绍,那段时间里,实验室前后合成了5000多个化合物,其中硫肟醚及其类似物至少合成和筛选了2000个。“要完成一个合成新化合物的实验,快则几个小时,慢则三四天。实验要求10分钟进行一次记录,大家就只能三班倒,轮流休息,通宵加班也成为家常便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硫肟醚研发的成功经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不断用“第一”推动着中国农药产业的发展。湖南省第一个除草剂新品种甲硫嘧磺隆创制成功,标志着湖南乃至全国创制新农药的研发步伐进一步加快;农药中间体“呋喃酚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不但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一举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垄断,改变了我国农药克百威所需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先后研发出10多个农药新品种,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社会效益200多亿元。
  近年来,农药安全问题和农药残留事件频频见诸媒体,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实际上,农药与“毒”早已脱钩。在安全性方面,现代化学农药甚至已经胜过常见的医药。与医药不同,农药所关注的是农业整体系统,它不仅要保证人的安全,还要保障土壤、水、生物等系统的安全,甚至还希望不过度伤害虫子,强调综合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理念。近年来,实验室不断加大对生态农药、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科技项目的投入,以求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把对自然的“微扰”降到最低。
  当然,要创制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并不简单。湖南化工研究院科研处处长余淑英介绍,首先要通过电脑随机组合配对,对创制目标进行先导化合物的选择工作;接着对新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选定高效化合物,同时进行相应优化;最后对筛选的高效化合物进行大田试验和毒性试验,以确保新研发的农药符合国家标准。余淑英说,“只有经过测定符合标准的农药才会正式投产,而且新农药的研发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只要合成出来的化合物高毒,在测试阶段就直接排除了。目前高毒农药大部分都已被国家禁用,现代农药的毒性甚至不及含氟牙膏和部分化妆品。”
  成立至今,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近500项,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甲基嘧啶磷、丁硫克百威、残杀威、甲萘威等新型农药作为传统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已发展成为国内新农药领域的主导产品,在国外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杀虫剂残杀威原药技术开发”项目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技术为依托开发的农药新品种,较传统农药毒性和残留均大幅度降低,被广泛应用于消灭家庭及公共场所中的各种害虫,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防治家庭害虫的优良药品之一。
  通过科技创新的播种,实验室已经结出了一个个科研硕果。对于未来,欧晓明表示,实验室不仅将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加快生态农药的创制步伐,在新农药创制及新产品研发方面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而且还将在环境安全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职业卫生危害因素评价等诸多平台发挥优势,建成与国际接轨的GLP实验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及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农药》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农药》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